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為解決這一難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對第一財經分析稱,總的來看,“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本屆政府提出的在區域發展方面的重大戰略。《意見》中,“京津冀”被提到8次,“一帶一路”5次、“長江經濟帶”7次、“粵港澳”5次,簡單從頻率來看,在所有的區域戰略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對內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為突出。
北京天津雙中心引領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京津冀協同,《意見》提出“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而以往文件中更多強調的是北京的核心地位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專家表示,此次文件中提出以北京和天津為雙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對于天津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乃至環渤海地區中的重要地位給予了高度認可,對天津未來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針對京津冀與其他區域的關系,《意見》提出要“深化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合作,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區域的發展,不僅是區域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協同,也包括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這既包括在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包括在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等方面的協作與協同。
“可以預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各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將會逐步得到緩解,各區域之間將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的協調發展格局。”徐光瑞說。
疏解非首都功能顯成效
《意見》再次強調,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優化開發模式。
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實好城市戰略定位,北京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今年,北京市出臺實施2018版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進一步調整細分禁限范圍,明確規范禁限管理措施。
與此同時,北京市在存量疏解上持續發力。動物園、大紅門等地區批發市場完成疏解提升,天意、永外城、萬通等批發市場實現關停。北京工商大學良鄉校區二期、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一期、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昌平新校區等項目加快推進,天壇醫院新院區試開診。同仁醫院亦莊院區、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等加快建設。